'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

'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

时隔两年,爱鸟人士用相机在中国东海韭山列岛捕捉到了“老朋友”的身影——脚上戴着编号为ZA1彩环的中华凤头燕鸥。

镜头中,这只中华凤头燕鸥正衔着从海中捕获的银色小鱼,飞回嗷嗷待哺的幼鸟身边。它身形修长,除了黑色的翅尖和头上耸起的黑色羽冠,通体雪白。一眼就能辨识出来。“我们见证了种群的延续和传承。”

第一次见到这只中华凤头燕鸥,它还是一只出生一个月、羽色黑白斑驳的幼鸟。当时,海鸟研究学者及志愿者们一起为这只幼鸟戴上了具有唯一编码的脚环。

由于极为罕见、踪迹神秘,中华凤头燕鸥被誉为“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1861年首次发现于印度尼西亚,20世纪40年代后一度消失踪迹,被鸟类学界普遍认为可能已经灭绝。

60多年后,这种海鸟在福建马祖列岛和浙江韭山列岛先后被重新发现有繁殖群体存在。长期以来,它被普遍评估为不足5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度濒危物种。

刚刚孵化的中华凤头燕鸥雏鸟。浙江自然博物馆供图

如今,浙江的宁波市象山县韭山列岛和舟山市定海区五峙山列岛是中华凤头燕鸥最为重要的两处繁殖地。为有效保护和扩大中华凤头燕鸥种群,韭山列岛从2013年开始实施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与种群恢复项目,并连续数年取得成功。

“到今年繁殖季结束,中华凤头燕鸥全球纪录总数已超过100只。今年,浙江两地繁殖的个体数量已占目前已知的全球繁殖个体总数的80%以上。”研究人员说,中华凤头燕鸥被誉为“神话之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通常来去无踪。夏天,它们在中国东部沿海无人海岛繁殖结束后,秋季远赴南太平洋地区越冬,此外的8个月里飞到哪里去了,却仍然尚不明了。

中华凤头燕鸥数量稀少,总是混迹在大凤头燕鸥种群中。为了探明中华凤头燕鸥的足迹,从2015年开始,海鸟研究学者及志愿者每年7月相约来到韭山列岛为凤头燕鸥幼鸟进行环志。

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鸟类学者克尔斯滕·比克斯勒已是第五年参与并指导环志工作,她与中国团队一起仔细勘探了地形,详细设计了环志的各个环节,最后成功地将环志后的幼鸟放归。

在今年7月24日至26日,共有318只凤头燕鸥幼鸟进行了环志,其中有1只中华凤头燕鸥幼鸟。

8月,中华凤头燕鸥幼鸟羽翼逐渐丰满,它们将在父母的带领下学习飞行。8月底繁殖期结束后,幼鸟们就要跟随亲鸟展翅南飞。

“环志工作旨在了解混群繁殖的凤头燕鸥种群的迁徙状况,为种群特别是其中的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克尔斯滕·比克斯勒说。

环志工作结束,幼鸟归巢,中美海鸟研究学者及志愿者们也离开韭山列岛。他们挥手向中华凤头燕鸥告别:“等你们明年回来,这是我们的约定。”